新闻视频
“景行行止——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交流活动在北京举办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摄影报道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为人民而艺术”的文化惠民理念,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主办,北京市景山公园管理处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学术支持的“景行行止——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于2025年9月19日至10月22日在景山公园观德殿举行。展览特邀冯远、屈健、刘万鸣、贾广健、田黎明、牛克诚六位当代中国画坛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展出人物、山水、花鸟画佳作50余幅,全程免费向公众开放。
9月28日,“景行行止——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主题交流活动在景山公园举行。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勇,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北京市景山公园管理处党委书记、园长鲁勇等主承办单位领导,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研究所名誉所长贾广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教授田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美术观察》主编牛克诚等六位参展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尚辉,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法国索邦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院研究员杨宇婷,歙砚设计专家陈沐,以及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出席。
如何让中国画艺术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引导人民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一位艺术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此次交流活动开始前,参展艺术家和各界嘉宾在策展人的讲解引领下信步观展,依次在观德殿正殿、西配殿、东配殿品鉴了六位艺术家的展览作品。一同感悟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造诣,领略中国画的多元魅力。
冯远先生以表现历史题材与现实生活的水墨人物画创作著称美术界,也为现当代中国画坛留下了诸多经典画作,他的创作以写意人物画兼顾笔墨与造型、形致与神韵、人世与自然。此展呈现了他十年前创作的一组历史题材水墨人物画,从“孙武演兵”到“伯乐相马”,从“老子问道”“孔子授徒”到“孟子释仁”,更有上古历史与传说故事作为表现主题,生动抒写了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圣贤精神与仁义、向善、坚韧的风骨。
屈健先生以写意花鸟与彩墨山水见长,其作品尤为注重笔墨的写意韵致与墨色的微妙变化,这使他笔下的艺术意象兼得文人趣味和水墨画意,在写意艺术现代拓展的文化路向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作为著名美术理论家和中国画家,深入发掘梅兰竹菊传统花卉题材的寓兴功能,自然风物也呈现出澄明与清透品质。
刘万鸣先生的创作聚焦于对天地之间飞鸟鸣禽、走兽生灵的精微描绘与松灵抒写,在古意与今情之间,以独有的风格体貌呈现了其对自然万物的感悟理解。他的画作既有宋人绘画的微茫与精谨,也指向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素以为绚”的哲理深意,古朴的笔墨线条清雅灵动。指墨作品更是独辟蹊径。
贾广健先生的花鸟画创作深研传统笔墨精髓,汲取与消化了明清写意花鸟画、没骨花鸟画的传统,特别是“青藤白阳”与吴门画派画法风格,保留文人笔墨抒情味道,将传统花鸟画章法与现代构成冶于一炉。无论是乡间的藕节与秋瓜,还是故园的红花和墨叶,都带着独有的灵动清气和盎然生机。
田黎明先生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识别度与个人面貌,将阳光与空气环境下的人物意象作为表现母题。作品将蒸腾的氤氲水汽中人物与自然的斑斓变化,及瞬息万变的自然光色,呈现于不同主题的空间叙事中,提炼成为一种迷朦空灵的个性境界,浪漫抒情,实现了传统文人精神的活化与延展。
牛克诚先生的彩墨写意山水画创作,实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研究的纵深发掘:以山水意象的学理探索与造境实践,衔接了“五行”哲学观与“五色”体系的内在关联,在彩墨语汇上巧妙驾驭色相色温,活化延续了唐代“二李”北宗画风及浅绛山水、青绿山水传统,拓展了东方审美意蕴。
参展艺术家和各界嘉宾依次品鉴展览作品之后,在展览学术主持于洋的主持下,围绕“景行行止——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承扬、中华传统美学如何深入百姓生活。
此次展览紧扣“为人民而艺术”的理念,凸显公共文化服务属性。选址游人如织的景山公园,特意挑选六位艺术家的朴素写意小品展出,既保学术格调,又具观赏性,实现“雅俗共赏”;免费开放的形式,意在让更多公众在历史名园的景致中,近距离感受中国画魅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践行“丰富人民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艺术使命。
展览的特别之处还在于设置了六个专题版块,六位艺术家围绕“景行行止”的文化涵义题写了六幅书法作品:“景行行止”“慕德”“慎独”“可也”“尚水”“观澜”作为六个篇章,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美学精神。同时,展览特别请徽州“龙尾山房”设计制作展览纪念砚台,把六幅展览篇章题字铭刻在一方大型龙尾籽料歙砚之上呼应展览主题,为展览更添文化魅力和文人雅趣。
此次展览既是中国画坛的高品格学术集粹,也是传统文化走近公众的重要实践。通过名家佳作、特色设计与公共开放模式,将推动中国画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发展提供生动样本。
(责编:刘升、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