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中医数字化推进健康网格化服务全民体系建设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中医数字化推进健康网格化服务全民体系建设

    2024-03-05 18:49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就“中医数字化推进健康网格化服务全民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耿福能表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中医药发挥着独特优势,我国在公共卫生服务中也重视中医药健康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等”。
           近年来,各省市基于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开展了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试点,探索全民健康、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建设“中医药数字健康场景”、提供“居民健康服务包”、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等。但采用传统中医传承、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全民健康网格化建设,提供均等化、可及性、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中医药在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中面临的挑战
           网格是我国的最小健康服务单元,人才一向是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内涵建设的难点。基层人员数量不足、缺少优秀的全科人才,人才培养难、待遇偏低、发展晋升难又导致留不住人,如继续采用传统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成长模式、服务模式将无法满足乡村和基层全民健康网格服务建设需求,无法实现小病不出村。
           我国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主要承接主体是基层医疗机构,其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双重任务,但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知还是看病、买药,大多公共卫生健康服务项目开展的深度不够、服务主动性差、将健康管理服务引导为能增收的医疗服务,无形地增加了医保长期负担,两者从互补变为稀缺资源的竞争关系;同时,传统的医生问诊、医技检测模式,从模式、成本和效率角度考虑,也不太适应和无法支撑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的要求。
           基层中医药服务中,检诊能力的提升是难点,是重中之重。大部分基层无法借助名医专家资源,又未引入现代中医标准化、客观化、直观化、可评估的诊疗体系,导致信任度不高,无法满足居民需求。检诊是中医健康服务的重点,如无高质量的检诊,后续的中医内服外治、膳食养生、长期健康管理就是无本之木,也无法带动中药养生产业升级发展。
           基层机构未完全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病管理,以及脑卒中、乳腺、疼痛等专病方面的筛查、预警、诊断、治疗、调理等方面的优势,未建立起常见病、慢性病等科目的中医药检诊疗、健康管理全程专病服务体系。
           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依赖基层医疗机构,渠道单一,建设运营给地方财政带来长期压力,同时其覆盖面、运营时间等因素又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多种需求。需社会化服务机构与卫健部门、民政、总工会、教育、慈善机构等形成合力,构建基层全民健康“一张网”。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现代创新数字中医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利用社会机构健康服务能力,与政府形成合力,将网格延伸至人们工作生活的场所,构建起健康网格化服务全民体系。
           以政府主导为基础,社会多方共建智慧健康网格化服务,实施智慧健康细胞样板工程、推广优秀案例。需政府与社会机构多方合力,将智慧中医“检诊疗评管”系统引入到企事业单位、学校、园区、养老等场景,动员各类社会机构广泛参与,并且由政府主导实施智慧健康细胞样板工程,通过优秀案例评选、政策支持、服务采购支持等活动措施,推动实施。
           发挥数字化中医系统和设备的作用,推广智能化服务网格建设模式,纳入健康中国考核,与医疗服务形成互补。推广成熟的智能化中医药服务体系,改善固有的依靠传统医生问诊、医师检测模式,充分发挥数字化中医技术设备,检测绿色无辐射、智能化、自助式服务的特点,提供标准化、客观化、直观化的服务,满足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居民、职工乃至全民的每年多次中医药健康检测、干预治疗方案建议、健康状态实时评价、健康跟踪反馈、健康宣传等服务。
           抓住“检诊能力”这个关键,利用现代数字化中医检诊技术,提升基层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填补或完善慢病、专病能力,引领中医药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国家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下,中医关键技术和核心器械取得长足发展,通过多种智能检测设备的多诊合参,支持疾病早筛和预警,常见病慢性病的管理。
           鼓励地方利用社会机构资源提供公共健康服务。在利用社会资源方面,部分地区已经开展有益的尝试,推出各式各样的“居民健康服务包”。应鼓励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探索此模式,这样有利于减轻地方新建基础医疗机构、匹配专属人员的财政压力。
    完善中医健康管理平台、中医馆健康信息等平台标准。根据“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国家、省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中医药数据中心等,随着数字化中医设备、中医大脑等检诊技术的发展,各类检测设备将产生大量客观数据,以及多诊合参的数据、报告,应完善政府健康管理平台接口和数据要求,实现中医药健康大数据一体化管理,打破各级机构之间健康数据“孤岛”限制,实现全民健康数据在个人、机构、政府之间互联互通、实时共享;进而有效提升政府、卫健等管理部门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效能,为相关公共卫生、医疗、民生决策提供支持依据。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