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日,曾宪梓代表在香港担任北京夏季奥运会火炬传递第50棒火炬手,高呼:“中国加油!”
作者:陈庆立
“经霜翠柏倍精神,映月冰心常皎洁。” 这是母校中山大学赠予曾宪梓先生的一副对联,凡是到过他办公室的人都会欣赏到。这既是曾宪梓品德操守的生动写照,也是对他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曾宪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香港以制作领带创业谋生,经过几十年的打拼,缔造了享誉海内外的“金利来王国”。他慷慨解囊、捐资助国,支持国家的教育、航天、体育、科技、医疗与社会公益事业,从70年代末始,捐资逾1400项次,累计金额超过12亿元。他曾连续当选第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倾其毕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将满腔爱国情怀抒写得酣畅淋漓、淋漓尽致。
人生征途路漫漫,我与曾宪梓先生的接触不算多。2015年先后两次有幸借工作机会赴香港,陪同领导拜访他。记得5月到曾先生位于九龙塘的寓所时,曾宪梓和他太太黄丽群、儿子曾智明接待了我们。曾宪梓精神饱满,谈笑风生,还愉快地回忆起20多年前在人民大会堂开完会拿错大衣,我帮他找回并把大衣送到北京饭店会议驻地的细节,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他心中,大概我还是当年他叫的“小鬼”,交谈中他多次用手抚摸我的脸,表达长辈对晚辈的仁爱之心。同年12月,我们造访他位于沙田的金利来集团公司总部办公所在地,曾宪梓神采奕奕、格外高兴,一大早赶到办公室,身着深蓝色西服,特意系了一条绣有金色国徽的红色领带,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陪同我们参观他的荣誉室、纪念品展室。一件件展览品,让他联想起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艰难的创业史。他讲得兴奋,我听得如痴如醉,激动得眼含热泪。特别是他不止一次地提到, “见一次少一次了,见一次少一次了,也许没有下一次了”,令人心潮起伏、感慨不已。临别前,他双手紧握前来看望他的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古小玉的手,动情地说: “谢谢全国人大常委会记得我,谢谢你们来看望我。”
“红尘若水流,世事任辗转。”最后一次见到曾宪梓,是在2019年5月。他的秘书打来电话说,曾老要到北京参加在圆明园为他举行的雕像揭幕仪式,并提出想要 “故地重游”,到他开过会的地方——人民大会堂走一走、看一看。5月24日下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和同事胡蓉蓉、孟勇等工作人员提前赶到大会堂前迎候。曾宪梓的车从大会堂西北门进入,他虽然一直坐在轮椅上,但气定神闲的庄重形象和从他那宽大金边眼镜里透出的坚毅神情一如往昔。我们轮番推着他进入人民大会堂,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在《江山如此多娇》巨幅画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等处,曾宪梓伫立许久,或单独拍照,或邀请我们一起合影。参观结束,他紧紧握住我们的手,动作虽有些迟缓,但言语真挚感人。曾宪梓眼含着激动的泪花,又多次重复我们陪同他参观时说的一句话: “我们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这也许是最后一次来人民大会堂了,很难得,也非常感谢你们给我这次机会。” 不曾想,这一别竟真的成永诀,“没有下一次了”。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2019年9月20日,曾宪梓在梅州老家谢世。在金利来集团发布的讣告中, “著名企业家” 和 “伟大的爱国者” 成为他最响亮的几个头衔之一。“凄风苦雨从容过,无悔今生不自愁。” 3年来,曾宪梓无私无畏无我的价值追求与爱国情操,仍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怀着无限的崇敬和敬仰,我沉思良久,在曾宪梓离开我们3周年之际,再次握笔,纪念仙逝的曾宪梓老前辈、老先生。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1934年,曾宪梓先生出生于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广东梅县扶大镇珊全村。在他4岁时,年仅35岁远在泰国做生意的父亲曾荣发因积劳成疾去世,年幼的曾宪梓和哥哥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为了两个孩子起早贪黑、拼命地干活赚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位单亲女性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很容易遭受异样的眼光、嘲笑和欺负。曾宪梓对小时候的经历印象深刻: “小时候家里穷得没法想象,吃不饱穿不暖。”但即使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这位慈爱的母亲依然为两个孩子争取了上学的机会。母亲的坚强和善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小的曾宪梓。1945年,母亲因过度劳累病倒,无法再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16岁的哥哥便去了泰国跟叔父学做生意。11岁的曾宪梓则放牛砍柴,翻地种田,虽然年龄小,但曾宪梓鼓足志气,“有难关,都要自己过”。命运不靠等待,全凭争取。即使辍学在家,曾宪梓也没有放弃对求知的欲望,他曾动情地回忆道: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来了工作队,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那时我16岁,一个搞土改的同志发现我放牛种地回来后喜欢看书,就亲自把我送到了学校,叮嘱老师多关照我。” 让曾宪梓惊喜的是,读书上学不仅不要钱,国家每月还给他发3块钱的助学金。曾宪梓在16岁前还没用过钱,也没见过钱,3元钱带给他极大的震撼。他知道,这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他的关怀和帮助,给他的人生注入了新的希望。从那时起,跟共产党走、长大报效国家的种子,就深深种在了曾宪梓的心里。他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梅县重点中学——东山中学开始,一直读到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在东山中学,他含泪学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暗自下决心:“将来待我挣钱了,一定要给培育我的学校捐盖一座更漂亮、更高级的大楼”。1961年,曾宪梓被分配到广州农业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63年,已去泰国的哥哥,因与叔父就父亲当年在泰国的遗产发生了争执,邀他前往助阵。曾宪梓在接到求助后,思索良久,最终忍痛辞掉了广东省农科院的工作,前往泰国处理纠纷。作出决定的那一刻,他的心情像是欠债负罪的逃兵,自责道:“国家在那么贫困的条件下,把你培养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曾宪梓啊,怎么就这样离开祖国,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吗?” 曾宪梓内心经受着背井离乡的煎熬,从罗湖口岸过关。当时中泰还未建交,在香港住满一年,拿到香港护照才能入境泰国。为了省钱,曾宪梓在香港只能借住在远房姑姑家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了不白吃白喝,他帮别人带孩子,做保姆。“一个大学生,做男保姆,夜深人静,心里很不是滋味。” 后来,母亲想念儿子也来到了香港,但因为没有别的住处,只能和已经30来岁、还已有了两个孩子的曾宪梓一起挤在几平方米头都抬不起的走廊斜坡里。这样的日子熬过了9个月,曾宪梓终于拿到前往泰国的签证,未曾想到考验他的更大挑战还在后面。生命有裂缝,阳光才能照亮;路上有坎坷,人才变得坚强。到达泰国后,作为沐浴新中国阳光成长起来的新青年,曾宪梓并没有和叔父争夺遗产。身无分文的他带着妻儿借住在哥哥家,寄人篱下,矮人一头。夫妇俩每天勤勤恳恳,起早贪黑地帮助哥哥、嫂嫂打理工厂、料理家务,平时小心翼翼,说话都不敢大声,一起吃饭也不敢多夹几筷子菜。但依然遭到了哥嫂的嫌弃,“每天都给我们脸色,让我们走,快点走,即刻走”。离开哥哥家的那晚,夫妻两人一夜无眠,既对处境窘迫无奈,也不断地自责自问:为什么自己这么勤奋努力地做事,谨小慎微地做人,这路还是越走越窄?第二天,曾宪梓到贫民区找到暂住处,和妻子住了进去。之后,他厚着脸皮回来向哥哥求情,希望还能继续在他的工厂里工作,但被哥哥无情地拒绝了。
用 “心怀阳光、向阳而生” 形容曾宪梓非常合适。从记事起就遭受了社会的“鞭打”,长大后又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些不但没有对曾宪梓善良实诚的品行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更坚定了他“走直路、拐活弯” 的决心。因为生计等原因,曾宪梓决定离开泰国,到香港寻找发展机会。1968年,曾宪梓用叔父给的6000元港币作为启动资金,买来尺子、剪刀、熨斗和一架“蝴蝶牌” 缝纫机,在香港与妻子一起开始了艰苦的创业起家史。他们白天从市场上买来领带成品,晚上在家里“解剖”,分析别人的布料材质、颜色搭配、制作工艺。他暗暗给自己立下誓言:无论将来环境如何变化,都必须“正直做人,诚实待人,踏实做事,敞亮处世”。
怀揣希望去努力,静待冬去春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德行是一个人的根本,而财富是枝节末梢的东西。只要德行端正、拼搏进取,财富自然追随而来。为了推销产品,他被人骂过、被赶过,挫败时常伴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从没想过放弃,被嫌弃、被骂,那就赔礼道歉,别人说领带不行,那就耐心把问题和建议记下来,精心缝制,悉心改正。“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长久的磨砺锻炼了曾宪梓谦虚、好学、进取的品格,他广结善缘,为产品争取市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以顽强的意志力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从在狭小的居室做领带小作坊起步,成功缔造了不同凡响的“金利来” 王国,逐步奠定了“金利来” 在全球服饰品牌中的地位,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 响彻大江南北。

曾宪梓代表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与香港小学生亲切交谈,教导他们爱国爱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责任是信念之基,担当是力量之源。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才能赢得组织重托和人民依赖。曾宪梓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积极参与香港基本政策的讨论和制定,以一颗赤子之心履职尽责,生动诠释了 “担当” 二字。
1979年初,杨尚昆、习仲勋同志邀请港澳工商界知名人士座谈,讨论如何搞活广东经济,作为最年轻的受邀者,曾宪梓在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内地工厂是‘做了算’,生产出产品之后全部上交,到底能不能卖出去,和工厂一点关系都没有。而香港‘资本家’是‘算了做’,投资之前先算好——投资多少,市场需不需要,卖得好不好……所以,我们的经济效益就好。”、“内地工厂领导的权力没有任何管制和约束,建议学习香港管理方法,明确权力范围和各自责任,奖优罚劣。” 习仲勋同志认为他的发言 “深刻到点子上了”,称赞曾宪梓是“解放牌”。
爱国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责任。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消息一公布,有些心怀顾虑的港人开始把在香港的投资和资金撤往海外,致使香港经济一度出现混乱。曾宪梓则反其道而行之,毫不犹豫地将准备投向国外的资金转投香港和内地。因为他深信,香港的命运只要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前途就永远是光明的,祖国越发展,香港就会越美好!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香港回归前,曾宪梓就完全站在祖国立场上,经常为中国发声。1995年1月,曾宪梓接受媒体专访时说: “处理商业风险,知识很重要,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直到现在我还在看还在用,从中我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香港某些人) 说做我的儿子很累,因为我要求他们从小要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于港英当局排挤,金利来股票跌了很多,损失很大,但这不算什么。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事,在爱国这个问题上我很清醒,我坚持我的观点。”
香港回归祖国第二天,香港特区政府为曾宪梓颁发大紫荆勋章时,曾宪梓邀请了一千多人参加庆祝活动,在会场上高挂五星红旗,给每位与会人士准备了一张唱片,播了一晚上红歌。他还第一个站起来,带头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后来,在生日聚会、家族聚会等私人场合或公开露面的重要场合,曾宪梓常常清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唱到加拿大,唱到欧洲,走哪唱哪。党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因为我是被共产党抚养长大的穷苦人。”在我和曾宪梓有限的几次交谈中,他聊着聊着,多次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当时和其他客属同胞共同庆祝中英双方达成香港回归协议的场景。曾宪梓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兴奋地挥舞手臂,我们多次一起唱响慷慨激昂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也多次受到这种情景的强烈感染,沉浸在庄重肃穆、至情至性的氛围里。我还告诉曾老,我刚刚记事时,会唱的第一首歌是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
1991年3月20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曾宪梓被补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连任3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为了扫清香港回归祖国的障碍,曾宪梓与“末代港督”彭定康在政治上进行了长时间的对峙。他呼吁香港同胞团结起来,抵制“政改”,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义正词严地回击反对基本法第23条本地立法的人。同时,曾宪梓利用不同的身份广泛接触、走访香港各阶层人士,征询香港市民意见,听取社情民意,又把了解到的信息反馈到中央,那时他每月都要往返京港多次。曾宪梓的举动招来个别人士的不理解甚至责难,有的打来电话进行恐吓,他的高级汽车两次被人烧毁。伤痛和磨难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多年过去后,谈及往事,豁达乐观的曾宪梓用浓重的粤腔口音,挥着手微笑着淡然地说了句:“笑骂由人。”
1997年,国际金融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经济遇到困难。为此,曾宪梓忧心如焚,建议内地开放香港自由行,吸引更多内地人来港旅游,以此带动香港经济。这个建议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后来内地游客赴港旅行打开了闸门,也对香港经济恢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曾宪梓曾任第七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香港事务顾问和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等职。对于人大代表生涯,曾宪梓谦逊地总结: “我能力不大,但愿意真诚无私努力工作;我不懂参政议政,但愿意学习;学了,就积极去实践。我要真真正正地拥护共产党、跟共产党走,做一个不是共产党员的共产党人。” 说这话时,我看到他态度诚恳、凝重,他把“真真正正”加重了语气。后来他不当人大代表了,但祖国发展进步的点点滴滴仍然牵动着他的心。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京召开时,他都会全程跟踪关注。按曾宪梓的话讲:“操心形成习惯了。” 对于国家的发展规划、方针政策,他了然于胸。曾宪梓时常指导晚辈,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准定位,多做有温度、有情怀、有责任的事,让梦想、理想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心怀祖国、心有大我。

曾宪梓代表为保护圆明园遗址捐款
丈夫兼天下 岂独善其身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 “爱国” 和“报国”,是曾宪梓先生刻骨铭心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他在一次回母校中山大学演讲时,语重心长地说:“过去100多年,中国一直贫穷落后,因为积贫积弱,人家一打,香港就割出去了,上海就有了那么多的租界。落后就要挨打,我从小感受很深。青年学生一定要记住,没有国家的强大,咱们永远只能是二等公民!现在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比,的确存在差距,但人家已经发展了200多年,我们却只有数十年,速度之快已堪称奇迹。所以,要客观看待祖国的现在,要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要时刻记住我们是中国人。”
人这一辈子要活“三条命”,即性命、生命、使命;性命是要能够活下去,生命是要活得有意义,使命是要有责任地活。曾宪梓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毕生所思所想所急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旦有机会就要报效国家,几十年来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支援从未停止。这既是他生命的价值,也是使命所在。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一书中写道:“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笔者也认为,衡量人生的意义,不能看他为自己挣来多少实际利益,而是要看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他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曾宪梓便不间断地参与各种捐赠。1978年,曾宪梓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梅州,目睹家乡的贫穷落后和母校东山中学的破败不堪,他决定向母校捐款30万港币新建一座教学楼。30万港币对于当时的曾宪梓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在内地当时也是第一例。为此,他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以及杨尚昆、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叶剑英委员长建议将教学楼命名为“宪梓教学楼”,对他讲:不是为了宣传个人,而是为了带动更多的客家人、华侨为家乡和国家的发展多做贡献。此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嘉应学院等,均有曾宪梓捐资建设的教学大楼。曾宪梓在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分别设奖教、奖学金。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2002年,当他了解到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山南麓纪念曾子的曾庙、曾林、曾府至今犹存时,他不远千里,带着太太、儿子和曾氏宗亲宗族,赶赴嘉祥拜谒曾庙、曾墓,并出资修缮。此后,尽管行动不便,他依然多次组织宗亲到嘉祥拜谒先祖,并多次捐资支持当地公益项目,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曾氏先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遗训。
1992年,曾宪梓专程到北京拜会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铁映同志,并捐资1亿港元与教育部合作设立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他要用他创下的产业来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使整个国家富裕起来。据统计,1993年至2021年,已奖励全国各类师范院校的优秀教师7028人次,奖励优秀贫困大学生34360人次,奖金总额达1.88亿元人民币。2004年捐资1亿港元成立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至2019年,奖励荣获特别贡献奖杨利伟等航天员14人次、奖励突出贡献奖航天科技和管理人员354名,累计奖金人民币5790万元。2008年捐资1亿港元(2012年、2016年,分别在原来的基金基础上各追加1亿元)设立曾宪梓体育基金,至2021年,奖励第29、30、31、32届奥运内地金牌体育健儿达232人次,颁发奖金总额逾港币1亿元。
1993年3月,曾宪梓来到圆明园参观遗址,看到圆明园围墙尽毁,一片沧桑,当即表示捐资800万元,用于修复圆明园围墙, 抢救、保护圆明园遗址。正是这笔捐款,加快了圆明园围墙修整工作的进程,对圆明园大遗址保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年轻时创业的艰辛,加之后来担任各种社会职务的尽心尽力,曾宪梓把自己的身体累垮了1995年2月24日,曾宪梓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突然出现昏迷和全身浮肿,医院还下了病危通知。1998年,曾宪梓换肾失败后,医院方面通知家人为他准备后事。在抢救了整整66天后,他终于战胜了死神。
与死神擦肩而过后,曾宪梓更是深深感到自己与祖国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加争分夺秒地报效祖国。他深有感触地说: “我曾宪梓的生命属于国家,我必须为我的祖国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尽管后来他的行动不便,甚至天天离不开轮椅,每天需要反复地透析和服药,但曾宪梓仍然四处奔波。2007年10月31日,他与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协议,慷慨捐资500万元创设助残研究基金,推动全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曾宪梓第一时间联系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向灾区捐款1000万元;2013年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2014年向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就连近些年,香港原任全国人大代表赴内地考察,曾宪梓每次虽不能前往,但都要委托考察团代转港币20万元捐助当地。
一个人真正的资本是人品,人品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人生最好的底牌。曾宪梓曾经说过: “只要‘金利来’ 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就要报效祖国。”2019年8月10日,生命走向最后的时刻,他依然与700多名香港各界人士一道联署,呼吁“香港不能再乱了”。曾宪梓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说,即使自己不在人世,也要让他的儿子继续做基金会,继续用实际行动来爱国报国。他常教导儿子,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祖国建设发展之中,融入香港的繁荣稳定之中。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授予曾宪梓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我只是做了一点小事,能被列入实在是太光荣了。”第二天,谈及得知自己获此荣誉时,曾宪梓激动地说:“昨晚高兴得睡不着觉。”
有人说曾宪梓是著名的爱国人士,也有人说他是伟大的慈善家。曾宪梓一生致力于爱国报国,倾心慈善事业,真诚奉献爱心,济贫济困济世。但他本人一生简朴节约是真,如他在全国人大驻地参加会议时,因为自己行动不便,我们工作人员帮他取菜打饭,他从不挑剔。每当征询他想吃什么,他总是笑着回答:“随便。”我们帮他取什么,他就吃什么;不论取多少,盘内碗内永远吃得干干净净,从不浪费。这与他的“身份” “身价” 看上去极不相符,但是曾宪梓做到了“有话说给知人,有饭送给饥人,有权谋给众人,有钱济给穷人”。如果慈和仁爱是一首高雅的音乐,那曾宪梓就是演奏团队的首席指挥,带领大家演奏出一个个音符、一段段旋律,汇聚成人类特有的关爱乐章。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这两句诗选自于谦的《咏煤炭》,它歌颂了煤炭发挥价值燃烧自我、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功德,这又何尝不是曾宪梓的人生写照。曾宪梓念兹在兹,有激情、有热情,有责任、有担当,却不自持,尽己所能报效国家,既为感恩,亦为热爱。曾宪梓的爱国情怀生生不息、日月之心天地可鉴,为国付出,国必可见。
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言。曾宪梓先生用自己充满坎坷,又历经灿烂的奋斗史,生动地诠释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的爱国主义革命情怀。曾宪梓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他的坚强意志、他的崇高品德,历久弥新,将时刻激励着后人。如他办公室正厅悬挂的这副对联:“金如旭日腾云起,利似春潮带雨来。”曾宪梓先生对祖国和人民的这份大爱,必将在香港和祖国内地产生持久的影响,感召我们笃行不怠,奋勇前行。
《中国文化人物网》(2023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