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敏草书毛泽东诗词作品

文化人物网特别报道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赵学敏草书毛泽东诗词作品

    2020-10-25 08:50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阅读量:
    语音阅读


    《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雪》  赵学敏书



    《毛泽东诗词 念奴娇·昆仑》  赵学敏书



    《毛泽东诗词 喜闻捷报》  赵学敏书



    《毛泽东诗词 莫干山》  赵学敏书



    《毛泽东诗词 浪淘沙·北戴河》  赵学敏书



    《毛泽东诗词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赵学敏书



    《毛泽东诗词 卜算子·咏梅》   赵学敏书



    《毛泽东诗词 长征》  赵学敏书



    《毛泽东诗词 归国谣·今宵月》   赵学敏书



    《毛泽东诗词 西江月·重上井冈山》   赵学敏书



    《毛泽东诗词 看山》   赵学敏书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近日,赵学敏先生陆续发表其草书近作,其中一批书写内容为毛泽东诗词,相当精彩。作品表达了赵学敏先生对毛主席的敬爱,对毛主席诗词的热爱,这是其朴素而深厚的感情。
           赵学敏先生1944年生,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生学历。1969年,他由村党支部书记做起,数十年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一直做到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退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赵学敏先生始终抱定的宗旨。对于书法,他提出了“人民书法”的理念。在地方工作时,他通过书法助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任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时,他护送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北,通过书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创作出版了《两岸熊猫情诗书八首》;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参与推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为申遗创作了二十四节气诗。申遗成功后,应《人民出版社》要求,编著了《二十四节气诗书》;庚子疫情,他以书法抗疫,创作发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诗书六首》……“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国有大事,民有小情,赵学敏先生必有诗有书,可谓有担当,有责任,有温度,有情怀。而“人民书法为人民”的理念,正是对“二为”“双百”方针的践行。
           为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领略毛主席的诗词艺术,赵学敏先生创作了大量以毛主席诗词为内容的书法精品。其中,有流传广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有较少发表的作品。赵学敏先生以擅长的草书进行了精心创作,经过反复推敲琢磨,纵情挥洒,产生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
           赵学敏先生是陕西三原人,与于右任先生同乡。受于右任先生影响,三原文化风气浓厚,书法爱好者众多。赵学敏先生上学时就受到系统的书法教育,参加工作后一直没有中断对书法的学习研究,并有幸师事于右任先生的秘书李楚才先生,后来又得到舒同、方毅等先生指导,很早就以于右任体行草书驰名。其用笔圆厚而苍茫,结体平实中不乏跳掷,作品不弄奇巧,力量充沛,有正大气象。
           我个人认为,近年来,特别是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从中国书协理事的职位上退下来之后,书艺水平又有了新的突破。前人说过,“随人作计终后人”,“纵使学成王羲之,终为奴书”。我们当然不能说赵学敏先生过去的作品就是于右任先生的翻版,其自家面貌也是相当独特的,但是,他显然不满足于“传人”的定位,而是务求新变,务求开拓,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弘扬。特别是在草书方面,他的开拓已经取得了全新成果。作为碑草书的开创者,于右任先生是现代草书巨擘,在草书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确、美丽”,既是特色,也是限制。至少说,草书并没有成为日常书写的便利工具,“易识、易写”的要求就不必苛求。特别是到了电脑时代,书法的实用性进一步弱化,则草书的自由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甚至“准确、美丽”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重新认识。客观的历史演进,与主观的创造追求,为赵学敏先生提供了开拓的机遇和动力。
           赵学敏先生对于右任先生草书的开拓,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
           其一是夯实唐楷和魏碑的基础。于右任先生以赵体、唐楷和魏碑为基础,这一点赵学敏先生是继承、坚守的。赵学敏先生草书用笔,从唐楷特别是魏碑过渡而来,以中锋为主,追求大书深刻的金石气息,结字多作正局,宁拙勿巧。如果说于草在沉厚的基调下仍多巧趣,赵学敏先生草书则在朴茂的基调下更有拙趣、生趣。
           其二是上溯“二王”、借鉴旭素。于草重单字不重映带,重块面感不重轻重变化,重小草的团结紧致不重大草的大开大合,这也是于右任先生融会古今后做出的选择。而于草的这些特点,也正好为赵学敏先生留出了探索的余地。凡草书,皆为一笔草而上下呼应,或实连映带,或姿态相关。赵学敏先生借鉴“二王”草书,连断结合,增加了笔致的丰富性。比如《西江月•重上井冈山》,行间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味,与《阁帖》中的不少“二王”作品,可谓息息相通。于草的用笔,堪称碑草典范,但整幅作品中,一般没有明显的轻重对比,这也是出于切合实用的考虑。赵学敏先生则大胆增加对比,作品中既有块面感的点画,也有线条感的点画,用笔提按幅度较大。比如《归国谣•今宵月》,简净的风格,也来于对“二王”的汲取,其中大部分字笔致润泽,而个别字组则提笔裹锋,从而形成了轻重的鲜明对比。而像《莫干山》这样的作品,则以拙驭巧,大开大合,虽然并不过分追求大草的外在面貌,分明体现了大草书汪洋恣肆的精神。
           赵学敏先生说:“我在草书学习创作中,不论行草、小草、大草甚至狂一点的草书,始终都坚持能让人认识的原则,即受于右任‘易识、易写’标准的影响。我认真研究过,标草是于右任等人在古人若干种草法中挑选出的一种最简便的草法,在1000多个草字中,于右任自己创造的只有七八个(当然标准草书有些字太简化了)。由于书写工具的发展,书法实用性弱化,标草并没有推广开来。但我还是认为,草书要以能让人认识为第一原则,草法要规范化。我不赞成现在有些书家草得人不认识!”正是基于对标草的深入学习研究,赵学敏才对继承和创新有明晰的认识和实践。他有固守传承的地方,也有敢越雷池的地方。他守住了朴拙、沉厚的用笔,守住了精严的草法,守住了正大、深厚、雄强、烂漫的气象,而增加了字间连属、轻重对比、大开大合等因素,从而营造了于派碑草的新面貌——属于赵学敏先生自家的面貌。这种对继承和创新的把握,也是赵学敏先生阅历、胸襟、才学、功力的体现和结果。
           年愈古稀的赵学敏先生,虽满头华发,而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意志力坚强,创造力旺盛,正在人书俱老的黄金岁月,我们期待着他不断续写辉煌!
    孟会祥  2020年9月16日
     
     
     责任编辑: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特别报道